顯示具有 流產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流產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蛋白功能受損致不孕



科學家破解不孕之謎,元凶是子宮內壁一個重要蛋白的功能受損,令受精卵無法正常於子宮着床,即使僥倖成功着床懷孕,隨時因胎盤不穩而流產,相信也是導致慣性流產及宮外孕等懷孕問題的原因之一。


研究發現名為「Wnt5a」的蛋白,負責引導受精卵在不斷分裂過程中,逐漸移到子宮,並於適當時間與位置着床,形成胎盤順利懷孕。不過,當 「Wnt5a」蛋白的功能受損時,胚胎便無法正常着床,過程出錯不但會導致不孕,更有機會因着床位置出錯,例如誤落在輸卵管、卵巢或腹腔,引致宮外孕。引 導受精卵着床多於一個蛋白,科學家需評估其他蛋白的影響,才能研發針對性的治療。



參考資料:  蘋果日報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婦產科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

如何減低IVF 後流產的風險

 blood test

接受IVF後有機會流產,事實上,流產的機率與自然懷孕的孕婦相若。由於接受IVF 的女士大多為高齡孕婦,流產難免會對她們造成很大打擊。年介三十的女士約有五份一人會流產,而四十二歲的孕婦流產的機會更高達50%。跟據研究及經驗,以下是減低IVF 後流產的風險十大貼士。

1. 檢查甲狀腺激素(TSH)


IVF 前一般會抽血檢查血液內的性激素水平,有研究顯示甲狀腺激素水平異常與流產有關,而患者可透過藥物治療甲狀腺激素水平異常的問題。



2. 接受宮腔鏡檢查

子宮異常會影響胚胎着落,即使成功懷孕,亦可能引致流產。子宮肌瘤/瘜肉、曾接受人工流產手術,導致子宮內壁受損均是常見的問題。子宮內窺鏡比超聲波較容易檢查出子宮問題,並且能即時修正。


3. 選擇合適的黃體激素藥物

開始IVF治療後,醫生會處方黃體激素藥物以維持胚胎發展。黃體激素藥物有口服、啫喱狀及注射劑等配方。

大部份人會選擇陰道藥物,因為身體容易吸收,效果更佳。肌肉注射是黃體素處方的黃金標準,但方法較麻煩,需要患者每天到診所接受注射。

有些藥物可以避免服用後出現嘔心的情況,避免嘔吐,影響藥物吸收,甚至造成流產。不過,陰道或注射式的藥物吸收不會受嘔吐影響。


4. 接受IVF前培養良好生活習慣

接受IVF前培養良好生活習慣,戒煙、酒、維持正常體重及配合均衡飲食。成功懷孕後應避免捱夜及搬運重物。


5. 檢查血液濃度

治療前應先檢查血液問題。凝血指數高低亦會影響到胚胎的血流,有機會引致流產。部份血液問題可以透過血液測試檢查。即使有問題,亦可使用藥物治療,減低流產的風險。


6. 你身體有太多NK 細胞?

NK 細胞 (Natural Killer cells) 是體內正常細胞,負責抵抗細菌入侵,有些報告指太多NK細胞積聚於子宮內壁會令細胞攻擊胚胎。


7. 準時服藥,準時停藥

即使只使錯過一劑藥,亦有可能導致流產。切記要準時,每天同一個時間服藥。通常懷孕十二週後便會停藥,情況因人而異。


8. 保護子宮頸


接受IVF 治療前應處理子宮頸問題,以免功虧一簣。以前接受過子宮頸手術、子宮形狀異常、曾試過懷孕晚期流產或早產等均屬於風險因素。及早發現,並於懷孕早期縫合子宮頸可避免子宮頸突然鬆開,引致流產。


9. 避免受感染


感染會引致流產,所以IVF 治療前後應避免受細菌或病毒感染,尤其是性病。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及確保已接受足夠的疫苗注射,例如麻疹及其他可預防的疾病。




參考資料:  www.reprodmed.com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婦產科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

蛋白功能受損致不孕



科學家破解不孕之謎,元凶是子宮內壁一個重要蛋白的功能受損,令受精卵無法正常於子宮着床,即使僥倖成功着床懷孕,隨時因胎盤不穩而流產,相信也是導致慣性流產及宮外孕等懷孕問題的原因之一。


研究發現名為「Wnt5a」的蛋白,負責引導受精卵在不斷分裂過程中,逐漸移到子宮,並於適當時間與位置着床,形成胎盤順利懷孕。不過,當 「Wnt5a」蛋白的功能受損時,胚胎便無法正常着床,過程出錯不但會導致不孕,更有機會因着床位置出錯,例如誤落在輸卵管、卵巢或腹腔,引致宮外孕。引 導受精卵着床多於一個蛋白,科學家需評估其他蛋白的影響,才能研發針對性的治療。



參考資料:  蘋果日報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婦產科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
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

不育壓力大 傷痛自已承受



即使接受人工受孕治療,也非百分百「包生到」。三十多歲翁小姐曾接受八次人工受孕療程,三次成功受孕,但兩次失敗而回,去年底終誕下可人兒︰「不育已經係壓力,人工受孕成功與否,就好像學生等考試結果。」她形容流產後再接受受孕治療,心情是既驚且喜。



家人支持最重要
翁小姐○六年得知不孕後開始接受檢查,○九年展開人工受孕治療,當年年尾差點當上母親,「成功受孕一刻係好開心,之後要等兩周確定胎兒正常發育,嗰兩星期,好像學生等考試結果,日日就問自己得定唔得,最後醫生話BB無心跳,再等多一周都無,接受唔到要流產,之後有抑鬱,但唔想人哋幫」。幸有家人支持,在半年後平復心情,去年尾終誕下女兒。

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凱欣指,不孕婦女要承受很大的壓力,「唔可以同人講做人工受孕,有咗又怕胎兒小器唔講得,如不幸流產就更加唔講,由懷孕到流產都係自己面對,流產後首個母親節,心情更難過。」

她提醒家人,要留意婦女流產後一個月有否出現失眠、過分自責、反覆提及流產及出現焦慮等情況。該系今年四月起培訓瑪麗醫院婦產科醫護人員,留意婦女有否出現過度哀傷,有需要時轉介心理輔導,並計劃將培訓擴展至全港所有醫院。



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,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
應向自己的婦產科醫生查詢,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。
資料來源:orientaldaily.on.cc